1
從貝爾格萊德機場到市區(qū)的路上,我的Airbnb房東米沙一直在介紹各種建筑:一排南斯拉夫時期的居民樓(“你一看就是時代風格的……”),一個新的購物中心(“里面有ZARA、PULL&BELL……”),一片水岸酒吧(“我們貝爾格萊德有歐洲最好的夜生活!”),一棟俄羅斯石油公司的辦公樓(“玻璃幕墻的那個!”)聽下來像是高度濃縮版的國家轉型史。
“我們會路過諾瓦克餐廳(Novak Café)嗎?”我問。“當然,當然,諾瓦克·德約科維奇,國寶(national treasure)啊?!睆姆垂忡R上,我看到他露出了一口整齊的白牙。
10年前我第一次聽到德約科維奇這個名字,那會兒網(wǎng)壇還是費德勒和納達爾輪流坐莊,這個塞爾維亞的20歲小伙子體質不行,時常退賽,但好像打得還不賴,而且擅長搞怪。小德模仿其他球手的視頻在YouTube上瘋傳,他模仿費納,模仿麥肯羅,模仿莎拉波娃尤其傳神。有好幾年時間,小德一直排名世界第三,被中國網(wǎng)友調侃為“三德子”,固然有古靈精怪之意,但連同英文世界的“Jokervic”(逗趣科維奇),聽起來總歸是個不入主流的角色。
經過小德開的諾瓦克餐廳時,米沙放慢了車速,好讓我拍照。那是一棟非常普通的八層樓房,外立面是小德捧杯的巨幅海報,下面有一行字:“NAS NOLE!”NOLE是小德的昵稱,NAS是什么意思?
“我們的!”米沙笑。
車子駛過薩瓦河大橋,進入貝爾格萊德老城,在里面左繞右轉,我看到了一些漂亮的教堂塔尖,但更多的還是破敗和未完成,畢竟身處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某一瞬間覺得自己在馬尼拉的貧民窟,直到前面斑馬線上走過兩個高挑白皙的姑娘,“Lovely ladies(可愛的姑娘)?!泵咨骋贿叺燃t燈一邊自言自語。
在一個有兩百多年歷史的餐館吃了頓晚午餐,豬肉和蘑菇盛在烤馕制成的大碗里端上來,吃一口菜,再吃一口碗,香濃入味。餐館名字只有一個“?”,據(jù)說一百多年前和街對面的教堂同名,后來被教堂抗議,說美食是縱欲的、形而下的,怎能假教堂之名呢?老板被迫更名,想了半天沒有答案,于是就畫一個問號對付過去,“長話短說就是這樣?!辈宛^服務生說。結賬時連同沙拉、啤酒一共1600第納爾,合人民幣100元,刷卡時我很抱歉:我剛剛抵達,身上沒有現(xiàn)金給你們小費?!皼]關系,沒關系,”服務生顯得很有自尊,“你的心意我們收到了!”
吃完飯去薩瓦河與多瑙河交匯處的卡萊梅格丹城堡散步,一路都是帶孩子出來曬太陽的年輕父母,還有成團的日本老年游客。城堡下面有好幾個下沉式紅土球場,女教練帶著兩個七八歲的孩子練球,小男孩戴黑框眼鏡,像個微型奇愛博士,站在底線外,正反拍拉得有模有樣。這種場景很難不讓人想到德約科維奇小時候在廢棄的游泳池底部練球(頭頂不時有轟炸機飛過)的故事。1987年小德出生于貝爾格萊德,四年以后南斯拉夫內戰(zhàn)開打,加盟共和國之間的五場戰(zhàn)爭一直延續(xù)到1999年,“我們會去轟炸最多的地方練球,猜測他們不會兩天內轟炸同一個地方?!毙〉略谧詡骼镎f。
我走到城墻下,那里有草坪和姿態(tài)扭曲的矮樹,一些孩子在坦克、高射炮與導彈上爬上爬下,起初我(習慣性地)以為那些都是模型,走近了才知道是實物,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對塞爾維亞人來說,戰(zhàn)爭過去并沒有多少年啊。也許經歷過這一切的人確實不同?我印象最深的2012年澳網(wǎng)決賽,德約科維奇和納達爾激戰(zhàn)5小時53分鐘,這場馬拉松把人類的底線和意志力的對抗推向極致,到最后時刻,雙方還是能每個球都直逼死角。那場比賽塞爾維亞人笑到了最后。后來他接受采訪時說起自己11歲時,有76個夜晚在地下室里聽著爆炸聲入眠,“這種強烈的童年記憶塑造了我的性格,這是國家聽天由命無助的時刻?!?/p>
塞爾維亞國家博物館,已經關閉十余年了。 (攝影 楊瀟)
尼古拉·帕希奇廣場上的噴泉
2
下午5點多,收到一個朋友的信息:“6點在議會門口有一場游行,也許你想去看看?”那就去看看。從城堡到議會,要沿著最繁華的步行街前進,并穿過共和國廣場。短短一公里多的腳程,居然路過了至少四家書店,和在緬甸仰光撞見滿是舊書攤的“路邊大學”Pansoda大街一樣,我對這個國家也一下子肅然起敬。在一個地下通道,我看到墻上刷著的紅色標語——“解放科索沃”、“解放巴爾干”,紅字又被更粗的黑線攔腰劃去,下面是難以辨認的反標語。上到地面來,半條街都被巨大的沒有面孔的七層灰色大樓占滿,窗外掛式空調兩兩一組,像許多眼睛在張望。
議會是漂亮的圓頂建筑,前面有紫色郁金香花叢,也有加了很多感嘆號的官方宣傳橫幅,控訴“阿爾巴尼亞族恐怖分子”從1998年到2014年對塞國犯下的罪行,“受害者家屬呼喚正義!”“我們永遠也不會原諒你們殺害了我們的孩子!”2011年德約科維奇溫網(wǎng)奪冠、首度登頂世界第一后,成千上萬的貝爾格萊德人就是在這里歡迎他們的英雄(第二年,時任總統(tǒng)對美國記者說,如果小德參加總統(tǒng)選舉,他就能贏)。
主路已經封閉,年輕人正在集結,一輛白色小汽車里播放著頗有律動的音樂,整條街都聽得到,我用手機識別了一下,是塞爾維亞樂隊Familija的Mala, Mala(意為 “小”),歌詞里有這么一段:“我們受夠了這一切,不要說你感到害怕……她不會從天而降,你得去追求她?!备柙~里沒說這個“她”到底是誰,但打出來的第一幅橫幅寫得很清楚:反體制。從4月3日武契奇當選總統(tǒng)后,每天都有通過社交網(wǎng)絡聚集起來的年輕人來到這里抗議選舉舞弊和政府腐敗。人越聚越多,很快便齊聲喊起口號來,聽著頗有音樂性,問一個帶著孩子興高采烈的年輕父親他們喊的是什么,他掏出手機查了半天:“Vu?i? is thief(武契奇是賊)!”
7點鐘,隊伍開始移動,我跟著音樂、鑼鼓和“武契奇是賊”的合唱開始了貝爾格萊德老城巡游??棺h的口號很強勢,氣氛卻非常輕松,周圍都是帶著笑意的年輕面孔,是那種找到了彼此的微笑??谏诼暫屠嚷暡粩啵傋屛矣羞\動會就要開始了的錯覺。一個姑娘邊游行邊遛狗,人群在一個路口停住,跟著音樂蹦跶著形成高潮,那只大黑狗也變得非常興奮,開始撲騰他的女主人。
人群變換新的口號時我照例向旁邊的人詢問,連問了兩人都不會英語,后面一位胖胖的大哥快步跟上來,說:“他們都是被操控的?!?/p>
“被操控的?他們被誰操控???”
“被索羅斯。”
“啊,你怎么知道呢?”
“反正就是那些人,索羅斯、西方人、自由派……”
他說,游行的人不是真正的塞爾維亞人,“真正的塞爾維亞人”應該是虔誠的東正教徒,“而那些游行的人居然說要支持同志群體的權利!”
說這話時我們剛好經過一個東正教教堂,這位穿著耐克鞋的平頭大哥和他的伙伴招呼我進去看看。買蠟燭、供燭臺、畫十字,換個地方,供燭臺、畫十字,“這是我們和上帝連接的紐帶,”平頭大哥拍拍左胸口,說,“我們東正教徒是靠心,不像天主教徒,是靠錢?!?/p>
我主動提起了德約科維奇,他說,他不是網(wǎng)球迷,很少看比賽,但和每個塞爾維亞人一樣喜歡小德。中間路過一家快餐廳,我錯把他口里的麥當勞聽成了納達爾,他搖搖頭,嬉笑著扯了一下褲襠(納達爾的習慣動作之一)。又過了一個拐角,他掏出手機看新聞,“諾瓦克剛剛在蒙特卡洛大師賽上贏了西蒙,6-3、3-6、7-5,很吃力,他本來應該贏得更輕松的?!?/p>
一年前在尼泊爾徒步,臨近魚尾峰大本營時突降大雪,白茫茫中跋涉兩個小時終于鉆進燒著火爐的大餐廳喝茶取暖,里面已經有幾位背包客了,“你們從哪兒來?”“塞爾維亞?!薄翱??!蔽抑皇请S口一接,沒想到其中一個人問:“塞爾維亞酷在哪里?”好吧,“你們有諾瓦克·德約科維奇唄?!蹦菐讉€塞爾維亞人交頭接耳一番,露出笑容,“諾瓦克果然是我們國家的大使啊……南斯拉夫解體以后,誰知道塞爾維亞在哪里,現(xiàn)在他是世界第一,人人都聽說了這個國家!”
天色暗了下來,老貝爾格萊德散發(fā)出的破碎光影讓我想到柏林。兩個城市到處都是涂鴉,到處都是上一個時代留下的印記或傷疤,都不漂亮,都不“高大上”,卻也因此對人沒了壓迫與規(guī)訓,讓人生出莫名的親近與自由之感。五年前第一次去柏林,也撞上一場游行,“同志驕傲日”,非常奪目,非常歡樂,我也跟著隊伍走遍了全城,最后人群消散于勃蘭登堡門附近灰色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林,而我發(fā)現(xiàn)自己站在以漢娜·阿倫特命名的小徑的路口——正是這樣的決定性瞬間奠定了你對一座城市的喜愛——歷史一層層剝落,疊出一本厚重又清晰的新書來。這些年因為柏林的物價上升和“中產化”(gentrification),歐洲的年輕人都在尋找“新柏林”,貝爾格萊德是其中常被提起的名字,但這座城市已經整理好自己了嗎?
過了晚上8點半,天基本上黑了,游行慢慢就散了,我逆著稀稀拉拉的人流往回走,像是一場電影意猶未盡的散場。走出人流時突然被一個小伙子攔住,他用語速飛快的英語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大意是他剛剛到貝爾格萊德,必須在幾點之前趕到某個地方,但因為某事他錯過了什么車,他的故事中夾著許多個fucking,但只是自怨自艾,看著也不像是壞人,于是我沒有跑掉,而是等來了故事的結尾——“所以,你有10歐元可以借我嗎?”
“問題是,我也是今天才剛到,身上還真沒有現(xiàn)金。”
“你看,”他失望地一攤手,又拍了拍我的肩,“這就是生活!”
路邊聊天的市民
3
下了一夜暴雨,氣溫暴跌十幾度,第二天只能換上冬裝出門,去南斯拉夫歷史博物館。博物館位于綠樹掩映的山上,環(huán)境清幽,主館像一個收拾得干干凈凈的倉庫,事實上它的一部分原本就被鐵托用于存放他從世界各國收到的禮品:1945年斯大林贈送的“決斗者”瓷器,1955年毛澤東贈送的鏤空象牙球,1970年尼克松贈送的來自月球的黑色巖石,和一幅南斯拉夫國旗——阿波羅11號載著它登上了月球。不過我沒找到肯尼迪送的蒂芙尼鋼筆,鐵托很可能是這位美國總統(tǒng)遇刺前會見的最后一位外國要人。
在1990年代陷入內戰(zhàn)之前,南斯拉夫很長時間一直被視作社會主義模范社會。1948年,鐵托與斯大林交惡,南斯拉夫被逐出華約陣營,從而有機會擺脫蘇聯(lián)模式,發(fā)展同西方國家的關系,走出一條相對富足和自由的獨立道路。在博物館一本講述南斯拉夫時代日常生活的書里我看到一個好玩的數(shù)字,1970年,有730萬南斯拉夫人去意大利旅行(那年南斯拉夫總人口不到2000萬),主要目的地是離他們最近的城市的里雅斯特,主要活動是購物:電器、嬰兒用品、化妝品、首飾等等等等。
鐵托的相當一部分私人用品和禮品也洋溢著享樂主義氣氛——除了燕尾服(鐵托穿著它見了伊麗莎白女王和埃塞俄比亞皇帝)和各色領帶(他喜歡迪奧、浪凡、愛馬仕這樣的宇宙大牌),大部分就像直接從男性雜志的Gadget(器物)版面拿出來的一樣:望遠鏡、刀具、帽子、水袋、馬甲,當然還有獵槍,送獵槍的人光譜可真夠廣的,有丘吉爾,也有勃列日涅夫,有瑞典總理,也有東德總統(tǒng),有摩洛哥哈桑二世,也有蘇維埃共青團,而送禮者中間最“專業(yè)”的,想必是南斯拉夫狩獵、伐木與農業(yè)部?
至少在博物館前館長利利亞娜看來,鐵托是足夠smart的人,“他非常有教養(yǎng),個人藏書兩萬冊,而且他真的讀,還在書的空白處做筆記,而不只是裝裝樣?!崩麃喣雀抑v了一個聽起來更像軼聞的故事:據(jù)說鐵托訪問英國會見伊麗莎白女王時,現(xiàn)場彈奏了一首鋼琴曲,鐵托走后女王對丘吉爾感嘆:假如他是工人,我就不是女王。
利利亞娜和她的丈夫戈蘭是典型的懷念南斯拉夫時代的知識分子,就像一位塞爾維亞老攝影家說的:你要問我對南斯拉夫是什么感情,就好比問一個結婚多年的人,怎么看他的新婚時光,“和平、安全、生活舒適,還能接觸到世界各地的文化。上大學和看牙醫(yī)都不要錢。后來呢,我們只剩下了血腥的內戰(zhàn)?!?/p>
我在利利亞娜位于貝爾格萊德南部別墅區(qū)的家中見到了他們,他們是一對風度翩翩的老人家,家里擺放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品,一進門我就看到了1948年齊白石和徐悲鴻合作的芋葉公雞圖?!昂赛c什么嗎?”戈蘭熱情地招呼我:“威士忌還是白蘭地?”
他們不斷地告訴我,南斯拉夫的社會主義和蘇聯(lián)或東歐的社會主義不一樣,作為佐證,他們還拿出了當年的合影,那是他們大學畢業(yè)一年以后,兩人靠在剛買的德國產桔紅色小汽車上(后來我看到數(shù)據(jù),到1976年,超過三分之一的南斯拉夫人有了私家汽車),都穿著高腰牛仔褲,利利亞娜披著一頭蓬松的長發(fā),戈蘭則燙著不算夸張的爆炸頭,非常嬉皮,非常60年代。那的確是他們的黃金時代,雖然那個黃金時代讓如今塞爾維亞與貝爾格萊德的跌落顯得格外苦澀。
我喜歡博物館的一個原因就是看人們如何展示他們的過去。南斯拉夫歷史博物館沒有涉及1980年鐵托死后的部分,也許對他們來說,那還是有待書寫的當代史?我在鐵托墓前站了很久,是為了看當年前來致哀的各國領導人的照片——也是非常廣泛的光譜:撒切爾、密特朗、科爾、金日成、阿拉法特、卡斯特羅、昂納克、齊奧賽斯庫、奈溫、西哈努克、霍梅尼……大概是物傷其類吧,在照片里,強人們露出了他們不太為人所見的哀傷的樣子。
古堡前的游客和情侶
4
第三天,我回到了位于老城對岸新貝爾格萊德的諾瓦克餐廳。在老城吸了整整兩天二手煙后,我高興地發(fā)現(xiàn)這家高級餐廳有吸煙區(qū)和非吸煙區(qū)之分。服務員把我領到非吸煙區(qū),剛坐下就聞到了濃重的煙味,回頭,一對夫婦正在吞云吐霧。叫來服務員,他在我背后劃了一道不存在的線,“這里,正好是兩個區(qū)的分界線……wrong table!”他總結。
不過在德約科維奇的地盤,參觀才是正經事。這家餐廳也是一個小型博物館,一層的環(huán)形屏幕正在直播蒙特卡洛大師賽,墻上滿是相框,我看到(或者說回顧)了小德取得第100到700場勝利時的每一個瞬間,和他到目前為止拿下的每一項冠軍的捧杯圖。2006年7月23日,他在荷蘭阿默斯福特拿到了第一個巡回賽冠軍,照片里這個19歲的小孩把一個iPod(不知道是不是獎品?畢竟,當時iPhone還沒有問世)放在頭頂,笑得青澀。10年后的2016年6月5日,德約科維奇拿下法網(wǎng)冠軍,完成了全滿貫和男子網(wǎng)壇唯一的“諾瓦克大滿貫”(跨年連續(xù)奪得四大滿貫)——那場比賽的球鞋也收藏在這里。沒人會想到,那次高峰也是塞爾維亞人謎之跌落的開始,照片里他左手攬著火槍手杯,右手撐傘擋住古希臘諸神像噴出的雨霧,他會想到自己之后的命運嗎?
伊里爾是我遇到的第一個宣稱不喜歡德約科維奇的塞爾維亞人,他是個身高兩米的大胡子,來自一家非政府組織。公平地說,伊里爾并不討厭小德,他只是討厭那些喜歡小德的民族主義者。我跟他聊起前幾天在游行中的見聞,他說,那種認為自由派都是拿了索羅斯或者西方人的錢的想法,是“典型的塞爾維亞式想法”,自由派在這個國家的歷史上從未占據(jù)過主流,。
“許多人看到德約科維奇打敗西方選手,想起的是對北約1999年空襲南聯(lián)盟的報復……不少塞爾維亞人還覺得英國人傲慢、虛偽,所以德約科維奇打穆雷,他們也格外帶勁兒,” 伊里爾說,“小德本人是東正教教徒,對家庭價值觀非常看重,他在國內的發(fā)言也把自己和愛國主義捆綁得很緊,而愛國主義在這里和民族主義是分不開的?!?/p>
后來我見到了佩賈,他是我和伊里爾共同的記者朋友,跟他聊起時才知道,伊里爾的父親是前南斯拉夫外交部的官員,阿爾巴尼亞族,在伊里爾很小時就去世了。伊里爾出生在貝爾格萊德,是地地道道的貝爾格萊德人,但因為有一個阿爾巴尼亞名字,從小就在學校里挨過許多打。這時我才從另一層面理解為什么伊里爾會對塞爾維亞民族主義這么敏感。
和大多數(shù)記者一樣,佩賈也是個自由派,在塞爾維亞,這就意味著他是個少數(shù)派。他說,和南斯拉夫時期相比,塞爾維亞人的生活水準下降了太多,而阿爾巴尼亞提升了一些,現(xiàn)在兩國生活水平差別不大,但塞爾維亞人的相對剝奪感讓他們憤憤不平,媒體聳動報道阿族對塞爾維亞的敵意和威脅,“在我們的媒體和課本里,有錯的永遠是別人?!?/p>
他去過好幾次阿爾巴尼亞,甚至在那邊度過假,“那里的海水和沙灘質量都非常好,價錢卻只有希臘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彼龅降拇蠖鄶?shù)阿爾巴尼亞人都挺友善,“很多塞爾維亞人對阿族有許多看法,卻從沒去過科索沃或者阿爾巴尼亞,這就是問題所在?!?/p>
從諾瓦克餐廳出來,外面還是淅淅瀝瀝的雨,托前臺叫了一輛出租車,想去中國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紀念遺址看一看,難得司機會說英語,“我知道,知道,那兒有一個孔夫子像,兩周前剛剛豎起來的?!彼选翱追蜃印弊x成“空腹氣”,聽起來怪萌的。
遺址是中塞雙語的一個石碑,“謹此感謝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塞爾維亞共和國人民最困難的時刻給予的支持和友誼?!蔽液退緳C在車上聊德約科維奇,“他祖父不就是從科索沃來的嗎?”他從沒去過科索沃或阿爾巴尼亞,但說起來滔滔不絕,“我們寧肯不加入歐盟,也不能承認科索沃獨立……他們(阿族)的想法和我們不一樣,非常奇怪,怎么說,像100年前的人一樣,生很多孩子,非常抱團,祖父就像一個公司的頭頭,所有的錢都匯集到他那兒,再集中起來辦大事,比如,買我們塞爾維亞人的地……對了,他們還靠種大麻賺錢,他們還有黑幫……”一個月后,我去莫斯科采訪,聽塞爾維亞人的斯拉夫兄弟俄羅斯人聊他們對北高加索山民的印象,連用詞都一樣。
德約科維奇開的諾瓦克餐廳
德約科維奇和妻子伊蓮娜
5
離開貝爾格萊德那天終于云開霧散,天氣回暖,我在共和國廣場閑逛時趕上了一場free tour(免費步行游覽),“歡迎來到貝爾格萊德,一個矛盾的城市!”年輕的導游澤里克這么開場。
我們跟著他拜訪了波西米亞風格的小街,學習了重要的本地詞匯:Kafana,一種提供啤酒和音樂的塞爾維亞傳統(tǒng)小酒館(“波西米亞在塞爾維亞語里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有一群人給文化做了很多貢獻,但是他們每天下午就坐在這些小酒館里吃呀喝呀享受生活”),品嘗了后勁頗足的Gelakia(塞爾維亞水果白蘭地),還參觀了這座城市留下的為數(shù)不多的稱得上古老的建筑——畢竟,貝爾格萊德在歷史上曾經被摧毀過38-42次,二戰(zhàn)期間,它是唯一一座被交戰(zhàn)雙方都轟炸過的城市,假如你看過塞爾維亞導演庫斯圖里卡的《地下》,會對此感同身受——“可是為什么塞爾維亞人對18年前轟炸過他們的歐洲國家仍然非常友好呢?” 澤里克自問自答,“因為我們實在太厭煩戰(zhàn)爭了。我們受夠了?!?/p>
步行游覽開始的地點是塞爾維亞國家博物館大門口,這棟漂亮建筑因為裝修,已經關閉了十多年,“這樣,每年政府都可以說,國家博物館明年就要開放了?!?澤里克說,“按照政府的說法,這個博物館2013年就該開了?!?/p>
我想起利利亞娜在她家里跟我抱怨:“現(xiàn)在的文化部沒文化,部長一輩子沒讀過什么書,沒看過歌劇,也不知道什么是藝術。怎么可能博物館一關就是十年?”
“這個國家其他方面都那么失敗,但是德約科維奇卻如此成功,對人們是莫大的鼓舞?!备晏m說,于是一些人就把他盯得特別緊,“喜歡拿國外媒體對他的負面報道說事、放大,100條新聞中98條新聞都是正面的,一定要把余下兩條拿出來放大。這是典型的受害者心理。”
美國作家(同時也是網(wǎng)球迷)大衛(wèi)·福斯特·華萊士說,網(wǎng)球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運動,它保留了接觸性運動“高強度的軟磨硬泡”,又剔除了其中的野蠻與不具備美感的部分。對我來說,它的迷人之處可能還在于,那個被眾目睽睽包裹著、卻在安靜時連一聲輕咳都聲聲入耳的空曠的球場,極大地放大了人的某種本質上的孤獨。告別塞爾維亞,我的下一站是英國,我想去溫網(wǎng)博物館、也是穆雷的大本營看看,我好奇蘇格蘭人和英格蘭小報的關系,不過那是另一個故事了。塞爾維亞航空的飛機意外地在倫敦希思羅機場復飛兩次,那是一種什么感受呢?就是飛機已經離地面很近,近到地面上奔跑的小汽車看著已經挺大了的時候,突然拉起,窗外風景陡然傾斜,馬達轟鳴,急劇爬升……飛機第二次降落失敗時,我的手心全是汗,但旁邊英勇的塞爾維亞大哥只是不耐煩地一拍大腿,叫了聲come on,就好像這只是德約科維奇打丟了一個勢在必得的網(wǎng)前高壓。
第三次嘗試,飛機終于順利降落,機艙里響起了稀稀拉拉的掌聲。等待入關時,我刷著微博,啊,蒙特卡洛四分之一決賽對戰(zhàn)戈芬,塞爾維亞人又輸球了。
1945年,鐵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