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關(guān)注 | 尉天聰 臺灣文學燃燈者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本刊記者 鄧郁 實習記者 張宇欣 何鉆瑩 日期: 2018-01-03

1950到70年代,是臺灣文學藝術(shù)最好的時期。他為那個逝去的時代,留下了一幅重要畫像

尉天聰 

1935年生于安徽碭山,臺灣作家,從1950至1980年代,主辦過《筆匯》《文學季刊》《文季》等雜志,成為臺灣文壇重地?;貞浌式坏淖髌贰痘厥孜覀兊臅r代》簡體版最近在大陸出版,“簡直是一部戰(zhàn)后臺灣的人文精神史?!?/span>

2014年夏天,尉天聰出了一場車禍,頸椎神經(jīng)受損,如今只能坐臥休養(yǎng)。但一說到曾經(jīng)的文學同人時光,他依然滔滔不絕地講了兩個小時,聲音洪亮:“過癮,真過癮?!?/p>

《回首我們的時代》,原本是尉天聰2007年在臺灣印刻文學雜志上寫的12篇專欄,從臺靜農(nóng)開始,到陳映真作結(jié)。后來擴充為對二十多位戰(zhàn)后臺灣文藝大家的回顧,“1950到1970年代,是臺灣文學藝術(shù)最好的時期。我寫的這些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我覺得我很幸運?!?/p>

這些年,書中人相繼離世。尉天聰?shù)暮糜?、印刻文學雜志前編輯總監(jiān)季季認為,這本書是為那個逝去的時代,留下一幅很重要的畫像。尉天聰?shù)膬鹤游救沃f,父親因車禍變成半殘老人,又見到那么多文壇長輩、同輩乃至晚輩的故去,“對于自己還能好好活下來,他也感慨萬千。這是一本悼亡之書,也是一支復(fù)雜的安魂曲?!?/p>

1998年,尉天聰(右)與陳映真在臺中(尉任之提供)

沙漠里的翠綠

1950年代末,還在讀大三的尉天聰接辦《筆匯》,改變了他自己和眾多同好的文學命運。

《筆匯》原是陳紀瀅、王集業(yè)等人所辦的文化刊物,創(chuàng)刊一年多無以為繼,剛好發(fā)行人任卓宣(葉青)是尉天聰?shù)墓酶?,王集業(yè)便提議找年輕一代的尉天聰辦下去。在學校悶得發(fā)慌的他,抱著初生牛犢的干勁接了下來。

“辦刊的經(jīng)費都是我姑母尉素秋標會(民間自發(fā)的信用融資行為)得來。姑母也是大學教授,南京中央大學畢業(yè),她有那種1930年代知識分子的心胸,鼓勵我們做。那時的雜志印刷費也不貴。于是我就‘野心勃勃’地開干了。”尉天聰說。

1959年,《筆匯》革新號出版,尉天聰和一群同好以此為根據(jù)地,在臺北木柵形成一個新興的文藝聚落。他找來正在組織五月畫會的劉國松擔任美術(shù)設(shè)計,撰寫介紹西方藝術(shù)家的文章;又向?qū)W者姚一葦邀稿討論電影與戲劇,痖弦、鄭愁予、郭楓、葉笛,及剛剛從歐洲回臺的音樂家許?;荨⑹肺┝烈布娂娂尤?。

作家劉大任對《界面》回憶,“從封面的設(shè)計到插圖,都用了臺灣當時很陌生、讓人目瞪口呆的西方現(xiàn)代藝術(shù),還有法國新浪潮、意大利新寫實主義,通通收在一起?!币蛟诜饷娣篷R蒂斯的裸女圖,《筆匯》還遭受過非議。

“劉國松那時借了人家的破房子,在防空洞里做自己的畫室。買不起好的畫布和顏料,很儉樸的。大家都是窮光蛋??墒沁@雜志有好處,可以表達自我的思想。”從臺灣青年的創(chuàng)作,到波德萊爾、喬伊斯、芥川龍之介等外國文學思潮的引介,尉天聰認為《筆匯》讓他完成了學校之外的“自我教育”。

陳芳明說:“白先勇、陳若曦等人創(chuàng)辦的《現(xiàn)代文學》因為有夏濟安的引導(dǎo),很早就有系統(tǒng)地汲取西方文學的養(yǎng)分,《筆匯》則是以中國文學傳統(tǒng)為基礎(chǔ),慢慢建立起與西洋文學的對話。”就在這段時間,淡江英文系的陳映真在《筆匯》發(fā)表了生平第一篇小說《面攤》,接下來又寫了《鄉(xiāng)村的教師》《我的弟弟康雄》等名作。白先勇、於梨華也都曾在這里發(fā)表小說。

“那時,臺北因被稱為文化沙漠,只要有任何翠綠長出來,大家都非常開心,形成矚目的焦點。于是,陳映真的《面攤》一刊出,就在小圈子里形成好大的轟動,又或者《現(xiàn)代文學》翻了一篇卡夫卡,轉(zhuǎn)眼間人人滿嘴也‘卡夫卡’起來……”而今還健在的畫家奚淞回憶。

《筆匯》出滿24期,便因各自畢業(yè)而???。1966年,尉素秋對侄子尉天聰說,“你們這些年輕人湊在一起,頭發(fā)長長的,充滿生命力,彼此競爭,很好。現(xiàn)在沒有了讓你們發(fā)表和表現(xiàn)的平臺,可惜了”——于是她又去“標了個會”。

這一標,便有了對臺灣文壇影響深遠的《文學季刊》。如果說《筆匯》是對當時臺灣封閉環(huán)境的掙脫,《文學季刊》和后來的《文季》則更從本土意識出發(fā),推出了王拓、黃春明和王禎和等優(yōu)秀的鄉(xiāng)土、寫實文學作家。黃春明說,“沒有《文學季刊》,我不可能開始寫書?!彼屯醯澓蛯懭ヅ_北打天下的農(nóng)民、去臺北找色情的外國人,以及臺北年輕人在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的迷失。后者陰郁中有戲謔,前者溫情中不失希望。而這樣一撥人,也成為了既追隨和體會過現(xiàn)代主義,又在鄉(xiāng)土文學運動和論戰(zhàn)里反思現(xiàn)代主義弊端的主力。

《文季》

《筆匯》

“隱忍不等于放達”

那些年,國民黨政府對于各種民間報刊、出版物實行高壓管制。季季說,她到臺北后認識很多作家?!按蠹伊餍幸痪湓?,人人心中有個小警總(警備總部簡稱)。抓人都是由警總搜集資料、跟蹤、布線。報紙的頭版頭條,肯定要聽他們的指揮。雜志很多也是一樣?!痹谒∠罄?,尉天聰寫到的高陽,只寫歷史小說,很少寫社會現(xiàn)實小說?!八臼呛贾莸氖兰易拥?,到臺灣后落魄。每天過得逍遙,吃美食喝酒。決不碰政治。”

這種環(huán)境下,尉天聰?shù)睦蠋熗鯄酊t,會教學生從艱苦的大時空中,去體會一個讀書人的有所為和有所不為。尉天聰記得,老師講謝翱的《登西臺慟哭記》時,聲明自己的重點不在于種族的對抗,而在于:在那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的時代,看一個人為維持自己的風格所做的孤苦奮斗。王夢鷗說:“一個悲不敢泣的時代是什么樣子,你們能想象得到嗎?能想象得到,你們才能懂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寂寞及悲壯的所在?!?nbsp;

尉天聰所懷念的前輩,如臺靜農(nóng)、高陽、子于、俞大綱、楊逵、程兆熊、何欣、王夢鷗、姚一葦、無名氏等,幾乎凝聚了一個時代臺灣文壇的重要人格。學者楊渡說,1949年前后,一大批“沉默的知識分子”遷入臺灣。他們遭遇亂世,或隱忍或悲絕,但依然試圖做一些事情,對于家國充滿愿意付出的情懷。

1948年,臺海風云突變,臺大亦風聲鶴唳。許壽裳慘死、喬大壯自殺,與魯迅有過交往的臺靜農(nóng)臨危受命,繼任中文系主任,之后執(zhí)掌中文系20年。

臺靜農(nóng)原本給住處取名“歇腳庵”,以為臺灣只是暫居之處,不久就能回到早年求學并任教的故都。誰知在臺一住就是40年,再也回不去了。于是他請張大千另題齋名,寫了一方“龍坡丈室”的小匾掛起來。他解釋說:“落戶與歇腳不過是時間的久暫之別,可是人的死生契闊皆寄寓于其間,能說不是大事?”

“他房間里有榻榻米,能看到張大千的畫。有太多人去求字,他又不好拒絕,于是寫字寫得很辛苦。書法寫到最后常常是歪的。那丈室二字,或許也是他逼仄心境的寫照吧?!蔽救沃f。

季季曾問臺靜農(nóng),為何來臺后不寫小說了?

“他住的是日式房子,書房面向一條橫巷。對面還有一條直的巷子,住的很多臺大老師,他說那些老師都是政治有問題的。我問他這個的時候,他就笑笑,‘我的窗子外面,很多特務(wù)’?!?/p>

在臺灣的生活,臺靜農(nóng)一言以蔽之,“憂樂歌哭于斯者四十年矣?!痹谖咎炻斞壑?,后半生不再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不談魯迅、也極少對現(xiàn)實政治發(fā)言的臺靜農(nóng),表面曠達平靜,內(nèi)心卻有悲凄的一面。臺靜農(nóng)晚年潛心于研究古代文學史和書法藝術(shù),是無可奈何與潔身自好。臺靜農(nóng)寫了關(guān)于晚唐書法家楊凝式的論文,他自己的生活,不正與楊凝式一樣,“周旋于豺狼狐鼠間”嗎?

臺靜農(nóng)研究魏晉文人,卻比魯迅看得更透——魯迅心儀于那種“專門跟黑暗搗亂”的態(tài)度,臺靜農(nóng)卻不同意“以個人的墮落來摧毀整個社會的做法”:“一個人要以‘自汙’來逃避,來茍全,雖然有值得同情之處,卻實在不是一條健康的道路。相反的,往往會先把自己埋葬掉?!?/p>

尉天聰懷念和敬重戲劇家俞大綱,“給人最大的印象便是隨和,沒有學者的矜持和驕氣。” 1949年前后,在臺北襄陽路一帶圍著一大片小食攤的違章建筑,每隔一段日子,俞大綱就會約姚一葦在那里共進一頓午餐,“一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形象,不亢不鄙,不俗不嫌,真正是‘無往而不自得’?!?/p>

畫家奚淞說,他對時局和環(huán)境并沒有不滿,畢竟性格傾向本就對政治疏離。然而,他也曾對老師俞大綱提出困惑:“一個社會要進步,究竟該革命,還是靠點點滴滴的努力?”

“老師說,絕對是后者。俞老師是經(jīng)歷過中國巨變的,對革命有很多疑慮,認為一不小心就會生靈涂炭、矯枉過正。執(zhí)著于理想所造成的傷害,他很多感觸。他說,傳統(tǒng)很像頭腦,現(xiàn)代是亂走的腳,我們應(yīng)當設(shè)法做出一個肚腹,把頭腦和腳串聯(lián)起來,把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銜接上,使我們有自己的風度?!?/p>

俞大綱的這段話,很長一段時間成為奚淞工作上的座右銘。

1977年,俞大綱因心臟病去世,喪禮在臺北市的善道寺舉行,由其兄長俞大維主持,不收任何喪幛挽聯(lián)。尉天聰在文章里寫道,“其間有人報告:經(jīng)國先生送來了喪幛!大維先生坐在那里,嚴肅地揮揮手,說:‘收起,不掛!’于是在寧靜中,大綱先生走完了他的人生?!?/p>

尉天聰與王禎和、陳映真、何欣、唐文標、施淑青等人合影(尉任之提供)

迷惘與虛無

兩年前,尉天聰80歲,坐在輪椅上,以《迷惘的年代》為題做了個演講。

為何稱迷惘?他解釋:“劉大任老講,我不知道活在這個世界上,往哪里去,有左派、右派,有人是胡鬧派。他說這是什么時代,不三不四的時代。彷徨的時代。這是自我解嘲,也是他的思考。陳映真寫的《我的弟弟康雄》很虛無,追求理想,追求純粹的愛情,但最后還是把愛情廉價出賣。痖弦的詩歌也很虛無?!?/p>

“二二八”事件與1950年代的整肅造就了臺灣思想的真空期及知識分子普遍的政治冷感。在尉天聰和季季的青中年時代,臺灣本地的學生喜歡讀海明威,從歐洲回來的人又帶來了波西尼亞風。有留學生到美國參加保釣運動,對過去的現(xiàn)代主義風產(chǎn)生質(zhì)疑。然而以劉大任為代表的左翼熱衷者到大陸,耳聞目睹“文革”,重又產(chǎn)生新的失落。“戰(zhàn)后臺灣經(jīng)濟開放,但大家心里并沒有著落,我們往哪里走?兩邊互相對罵,不知道民族到底有什么意義?讀這個書,給我們有什么好處?”尉天聰說,歐洲的存在主義和美國的資本主義,對年輕人都有影響?!拔沂裁炊加辛?,無可奈何地活著。還是沒有意義。這是很大的一個潮流。但內(nèi)心深處大家還是很渴求理想和關(guān)懷?!?/p>

尉任之在家中見過各種思潮和觀點的文人,他感覺,不管是臺灣出生還是大陸過來,或者日據(jù)時代的楊逵,或者去了美國的劉大任、唐文標,都在同一個十字路口,同一個高壓下?!八麄儌€人的傾向就好像投一個球,又彈回了和自己接近的點?!?/p>

26歲的王尚義,學的是醫(yī)科,對于文學、戲劇、音樂、繪畫和一切形式的藝術(shù),都有異乎尋常的愛好。“剛參加完臺灣大學醫(yī)學院的畢業(yè)典禮,自己就成為臺大醫(yī)院的病人。他死于肝癌,卻被自己學校的醫(yī)院誤診,開刀過后病逝?!边€有一位25歲的作家楊喚,1954年為了看電影《安徒生傳》,在西門平交道(今西門町徒步區(qū)附近)遇上一列南下的火車,結(jié)果腳陷在鐵軌中遇難。這些青年才俊的早夭,也令尉天聰感嘆命運的不可捉摸與人生的虛無。

他說有人把這個虛無變成庸俗,就是鴛鴦蝴蝶派。而商禽等年輕軍隊作家的作品普遍具有反叛性:火車站的休息室,誰口袋里有錢就邀大家去吃路邊攤,一碗米酒輪著喝,花生米、豆腐干是隨手就抓的。有時無事可干,就找些點子,相互嘲謔,紓解在營房里遭受的捆綁。甚至彼此之間也經(jīng)常相互以“痞”來顯示自己的存在,一種臺灣特色的存在主義。尉天聰舉例,“你看他的詩,看到兩只鴿子在天空飛,飛得那么自由,忽然看到我的手,我的手也不屬于自己。因為他當過憲兵,是要殺人的,他因此感嘆自己不能像鴿子自由飛翔,無法主宰他的命運……”

尉天聰車禍出院后,黃春明前去木柵尉府探望(季季提供)

橢圓形飯桌,流動的臺灣文壇

80壽辰歡聚,尉天聰本該做文學主題的演講,他卻只談大半輩子的文壇老友。那時大家充滿文學理想,也做過把東西拿去當?shù)魮Q酒喝的荒唐事,“回首這段歲月很溫暖,若不是這些朋友,我不是今天的我:活得健康,活得自在?!?/p>

但在許多人眼中,他才是照顧“迷惘一代”的老大哥。

今天的人很難想見,當時的《筆匯》和《文學季刊》的作者都沒有稿費,編輯、作者均是志同道合的一幫文學友人,因此這批刊物也被稱為“同人雜志”。黃春明回憶,《筆匯》的第一筆資金六萬元當時可在信義區(qū)買一棟房,然而尉天聰?shù)墓媚敢闳痪湍昧顺鰜怼?/p>

“剛結(jié)婚時,他家里很窮,朋友喜歡去聊天。一去七八個,他太太便從門后面走到當鋪去當金戒指買菜。后來他在政大升了副教授、教授,房子也變大了。他們家那張橢圓形的桌子,永遠都擠得滿滿當當?!奔炯净貞洝?/p>

唐文標每到他家就對他太太大喊:“大嫂,有飯大家吃!”有時朋友和太太吵架,也躲到尉家來,“結(jié)果我就陪著朋友回家,一進門先幫太太罵朋友,把她們的心情抒發(fā)了,兩人就好了!”

在作家鄭樹森的印象里,當時的同人大多清苦,年紀比較大的是何欣、姚一葦和子于先生;跟尉天聰同輩的有黃春明、王禎和、七等生等;年輕一輩的則有施淑青、奚淞等人?!包S春明不喜歡教書,喜歡寫作,自由些,他寧愿每晚跟太太尤彌弄一些臺式便當,有時包些粽,第二天中午推車去賣。尉天聰先生說他是‘甩繩馬騮,怎肯就范呢’?”

尉任之說,黃春明就跟他小說里的人物一樣,“起于宜蘭的鄉(xiāng)下,60年代到城市里找生活。”他身上有著鄉(xiāng)土與現(xiàn)代的奇妙融合:“他會開車,打扮時髦。蠻有自己風格。懂得吃西餐,也會炒米粉,又愛講鄉(xiāng)下的故事。好幾次他在飯桌上,菜還沒上,他已經(jīng)講了三個故事,也不怕人偷了去(放到小說里)?!?/p>

一次,尉天聰半開玩笑半認真地,把姑父任卓宣的一件長衫給黃春明(抵作稿費)?!爱敃r天氣冷,便拿這件長袍給他。那個年代臺灣已經(jīng)不興穿長袍了,他穿著在街上走,蠻好玩的?!?/p>

兩人感情好到時常互損。都是古稀的人了,尉天聰譏笑當年初見的黃春明“土里土氣”,黃春明則挖苦他的壽辰現(xiàn)場播放的影片,“是告別式嗎?”尤彌常看著黃春明跟尉天聰說:“你們倆什么時候講過正經(jīng)話?”

黃春明,在電臺工作,后來加入廣告公司。王禎和,航空公司出身。陳映真,在藥廠賣藥?!拔覂鹤映3栁?,那個誰,你是怎么認識的?有時我也想不起來了。大家聚在一起,什么都沒有。誰口袋有錢,就一起吃頓飯,喝杯茶。在明星咖啡館里要杯咖啡,坐一上午。過癮啊,很過癮?!边@是尉天聰受訪時最高頻的詞。

由于太太、兒子都是畫家,尉家從玄關(guān)到客廳掛了不少畫作。尉任之叫楚戈“師傅”,他也見過蔣勛、陳映真畫畫?!瓣愑痴娈嫷煤芎茫仍诩忆伾霞?。把報紙卷起來,去掉一些邊角,然后沾著墨汁,形成了一種奇特的皴法?!?/p>

對尉任之而言,陳映真不是那個臺灣文學大師,而是最好的“玩伴”?!拔覐男【驮谒砩媳奶?。每次進公寓,他從一樓便開始吹口哨,我來了法國才知道他吹的是《國際歌》。他日文漂亮,英文也很好。是日本式的基督教徒,端莊、漂亮、愛穿西裝,很健談。但他可愛的一面很少示眾。你能想象,他是個可以拿著吉他彈琴給你聽的人嗎?”

70后尉任之的童年時代,臺灣還沒完全解嚴,“經(jīng)歷過戒嚴的尾巴。”當時一票朋友中,黃春明有錄像機,他們會帶著剛六歲的尉任之在北投看《阿Q正傳》。“那是個兩層樓的舊房子,他們很小心地把窗戶關(guān)著。到了1986年,我家有機器了。焦雄屏帶了一卷《黃土地》,于是一群人圍在我們家樓頂加蓋的小閣樓里看。”

在虛無和迷惘里,友情甚或能戰(zhàn)勝意識形態(tài)和信仰,成為暗夜和濁流中一代人的精神支撐。

何欣在尉天聰妻子生病時,塞給他一個信封,寫著“住院要用錢,不管用不用得到,先擺在你這邊。” 

尉任之印象里,家中客廳各種人都有?!板该鹘軓拿绹貋?,他就曾和陳映真針鋒相對。他們在國外走過左派風潮,看到很多。有一次陳映真穿著某某牌子的衣服批評美國。甯明杰質(zhì)疑說,你身上的衣服就是壓榨第三世界的產(chǎn)物。”

在臺灣,尉天聰可算是極少數(shù)既欣賞、又能中肯批評陳映真的人之一。因為他不懂電腦,《回首我們的時代》專欄全是用紙筆寫好后,送到家附近的打字行請人打印出來,尉任之做一些校對,然后發(fā)給印刻。尉任之因此了解父親寫作時的身心狀態(tài)。他說寫陳映真這篇,是父親寫得最“苦”的。

尉天聰和陳映真在中學便是校友,他比陳映真高出一屆。發(fā)表《面攤》時,陳映真才二十出頭。當時,尉天聰常騎車找他,坐在榻榻米上聊天。“陳映真創(chuàng)辦中國統(tǒng)一聯(lián)盟,一個月至少有兩個周末在我家過。兩人親如兄弟?!蔽救沃f。

雖然對這位兄弟寫了很多片段,尉天聰卻找不到可以連在一起的辦法。“這里邊有私人感情,有理念的落差,也有因這邊文壇對陳映真待遇不公而生的不平,他很難用合適的方式來敘述。”比如書里的一段:

2006年6月,他(陳映真)要前往北京擔任人民大學的講座教授,行前邀我和黃春明、尤彌夫婦在臺北福華飯店的咖啡座小聚。那時,由于臺海兩地的交往已經(jīng)非常普遍,因此我們便像平日一樣只閑談著彼此間的家常瑣事,并沒有多少離別的情緒。但是,談話之間他忽然壓抑不住地說:“這些年來,大家都把文化大革命批評得體無完膚,這是不公平的——‘文革’是有它莊嚴的意義的?!蔽衣犃?,只“哦!哦!”地作了平淡的回應(yīng)。春明則張著兩只眼睛,不作一語。于是這回談話就變成了他個人的獨語,那么寂寞,那么單調(diào)。

那大約就是兩人最后的交集之一。此后陳映真在北京中風,和對岸的老友再難對談。季季說,尉天聰是個很溫厚的人,“即便他寫陳映真的文章,對方根本無法讀到,他下筆也很慎重,同時又希望能有所表達?!标惙济餮壑械奈咎炻?,“總是相信,知識分子不能因為意識形態(tài)而舍棄真理。所有的理想都必須經(jīng)過真正的實踐,也經(jīng)過落實的追求,如果只是蹈空地迷信政治信仰或立場,最后都無可避免走向悲劇。像他這樣與時俱進,不僅不是保守主義者,更是在這時代瀕臨絕種的進步分子?!?nbsp;

“我不憂愁,我很溫暖”

尉天聰1935年生于安徽碭山。炮火硝煙,對他就如同每天的起居一樣平常?!按蠹乙黄鸫簿桶研欣钍帐昂?,要打仗了就跑到山里,有墳?zāi)沟纳掷铩N乙娺^日本人,也見過國民黨和共產(chǎn)黨人,沒什么好害怕的?!?/p>

13歲時,他隨國民黨遺族學校,從南京,經(jīng)杭州、南昌、廣東,一路流亡來臺。

“有半年時間,我們?nèi)俣鄠€學生睡在火車上,有半年住在廣州的鄉(xiāng)下,廟里。自己做飯,沒有事可以做。但還好,沒有挨餓。因為戰(zhàn)爭,會成長得很快,早早開始打點自己的生活。”

在尉任之看來,父親對于祖國的想象是一幅非常田園的、小農(nóng)社會的場景。邁入暮年后,尉天聰?shù)泥l(xiāng)音越來越重,見到混血的孫女,也會拉住她唱京戲?!跋啾汝愑痴娴奈骰腋赣H是很眷戀中國文化的。他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塊鄉(xiāng)土?!?/p>

《回首我們的時代》為讀者留下了臺灣文壇三四十年的寶貴群像。尉天聰?shù)南敕ê芎唵危号c其去思考、探索那些自己無能為力的世紀大事,不如借著自己經(jīng)歷過的點點滴滴對那個即將逝去或逝去不久的時代,作一平實的重溫。

對于這一代文人的思想與風骨傳承問題,季季覺得有些敏感,“民進黨執(zhí)政以后,推行去中國化,尉天聰寫的這些作家,包括陳映真,很多年輕人都不太知道了。臺靜農(nóng),沒有人讀。高陽,子于,都沒人讀。子于曾經(jīng)自己出版了一本《建中養(yǎng)我三十年》,說他在建國中學教數(shù)學。我的孫子考進建中高中一年級,我叫他去借這本書,他跟我說,從沒人借過欸?!?/p>

她因此覺得,這本書最大的貢獻是為那個逝去的時代,留下了一幅很重要的畫像。

相比師長和同輩,尉天聰?shù)男愿窭镉泄⒅变J利的一面。1980年代在一家大報的小說評審會上,尉天聰說了一句話:“目前的作家愈來愈妓女化?!辈⑾蛴涗浫藛T表明,這句話絕對不能刪掉。姚一葦望望他說:“有這么嚴重嗎?”然而想了片刻,又點了點頭,似乎頗為同意。

憶起這段,尉天聰對我說,當時很多的作家、畫家都變了。有幾個畫家,在美國賣得不是很好?;貋砼_灣便改變了風格——以色情畫迎合大眾?!拔液蛣⒋笕斡羞^一次談話,他問我,人窮志短。我回答他,飽暖思淫欲。教育文化,真是窮也窮不起,富也富不起。錢不一定解決問題。不一定就是好的方向……”

他欽佩命運坎坷的楚戈:當兵出來,生活辛苦,后來患病,20年不能吃東西,只能灌食物,“但他一點都不灰心……陳映真一直積極做事。劉大任的發(fā)展不一樣,也沒有很灰心,沒有墮落?,F(xiàn)在我們那批人有的在香港,有的在美國,也有的發(fā)生了深度的改變。有的主張回到舊的傳統(tǒng)。誰也不能強迫誰。”

唐文標去世前曾對尉天聰說:“人壞了,什么主義,什么方案,都會變質(zhì)——先有人的墮落,才有藝術(shù)的墮落?!蔽咎炻敳⒉槐^,他說余生還想繼續(xù)寫?!芭_灣還有別的作家,在理論和人品上都很有境界,比如胡秋原。我想寫這批人?!?/p>

回首這一生,尉天聰說,自己不憂愁,反而覺得很溫暖。但他比以前保守——以往是無神論者,現(xiàn)在則是“無神論的有神論者”:“我反對世俗的教堂,廟堂和教會不去。我心里的宗教,是那種可貴的公道,是你認為的根本的、不管是什么災(zāi)難和苦難也要去追求和探索的東西,那就是我的信仰?!?/p>

(參考資料:《寂寞的時光與靈光》《別人的讀書筆記——尉天聰與<回首我們的時代>》,《一位“一步一步踏進現(xiàn)實世界” 的文學評論家——尉天聰》《早夭的天才王尚義》《尉天聰 細數(shù)文壇事 筆匯風云》《尉天聰好人緣 談文學聊開了》。感謝尉任之先生、季季女士、楊渡先生,以及博集天卷、財新出版對本文的大力幫助)


網(wǎng)友評論

用戶名:
你的評論:

   
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17期 總第817期
出版時間:2024年12月23日
 
?2004-2022 廣東南方數(shù)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粵ICP備13019428號-3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
聯(lián)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