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 | 趙平國 鐵筆柔情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實習記者 高伊琛 日期: 2018-01-03

趙平國畫了19年烙畫,以烙鐵為筆,高溫代墨,通上電后燒得通紅的筆尖在木板和絲絹上游弋,畫出恩施州的風土人情。這活兒極費眼睛,也耗精神,但興致高的時候,只要沒有人叫他吃飯,他就能拿著塊木板,脫掉衣服躺在地上畫個不停

20位土司王

女兒城坐落在湖北恩施州,5到10月是這里的旅游旺季,趙平國的工作室烙藝堂在鬧市中自成一方天地。墻壁旁擺滿了烙畫作品,兩邊門大開著,隨時有游客走馬觀花似的看看,贊嘆幾句,然后穿堂而過。一幫年輕人走進來看一圈兒,其中一個把為數(shù)不多的葫蘆作品拿在手上,對同伴調侃,“妖精,還我爺爺?!壁w平國則坐在房間一角,自顧自地烙畫。

年幼時他曾看到母親做烙畫,那時還沒有電烙筆,她把很多小鐵條同時放進爐子,燒得通紅以后就算工具,在木頭掛件、梳妝盒和竹制筆筒上勾勒圖案和花紋。

母親的手藝是家傳的,家庭的熏陶讓他對烙畫有了些許熟悉感,而母親的樣書里各種夾鞋樣子和繡花樣子的圖樣,則是最早的美術啟蒙。


趙平國的烙畫生涯并沒有從此開始,他喜歡戲劇,在縣文工團做了十幾年的舞美,極大鍛煉了他的創(chuàng)作能力及繪畫功底。1997年,那時裝修流行三合板,趙平國發(fā)現(xiàn),每塊板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紋路,于是他開始嘗試在板上用筆畫一些東西,如果紋路似水流,就多添上一只小舟,畫上幾座小橋。這么畫了一年,累積了一些作品,他開了一個展,朋友們看過后紛紛給予好評,這是他最開始畫烙畫的動力。

電烙筆是趙平國自己做的,他從商場里買來了電烙鐵試驗,當時的電烙鐵不好用,他就一次次進行改良,將烙鐵前端錘扁,磨成斜尖的筆尖,后端接上木桿,十幾年來,前前后后用掉五十多支電烙筆。以木板為紙,電烙鐵為筆,烙鐵跟著線條走勢,將火與木融合成畫,趙平國學習烙畫沒有拜師,自己鉆研出了一種技法。

他嘗試過使用現(xiàn)代素描的方法來畫烙畫,結果不盡如人意,作品太過現(xiàn)代。他發(fā)愁如何將素描的東西變成線條,賦予其古風,“我后來就看了看書,找資料學習古人畫人的方法,他們不重形,幾個簡單的線條就能把神給勾勒出來。” 于是他開始學著將“復雜”變得“簡單”,后來還將傳統(tǒng)的國畫、西方的油畫、現(xiàn)代畫結合起來,通過烙畫表現(xiàn)出來,“烙畫的包容性很強,能夠將這些都融在里面,而且效果不錯?!?/p>

“烙就是一個經驗,你烙多了,技巧自然就掌握了,”趙平國烙得最多的是木板和絲絹,木板烙畫要打磨表面,勾勒線條,暈染,最后上漆,不足之處是買畫的人不方便攜帶,于是他琢磨出了以絲絹作為載體進行烙畫。

從托裱開始,使用的漿糊要自己熬制,晾干、裁剪,一步也不能出錯,“木板上可以手法大膽一點,做得不好可以用砂紙打磨掉,絲絹則不行?!?這要求烙畫人有熟練的繪畫技巧,一幅200*80cm大小的畫作,他可以用半個月的時間做出來。“我用的絲一定是真絲,最好是柞蠶絲,它就厚一點,耐溫,烙出來的效果很好?!毙Q絲烙出來的畫泛著光,保存時間很長。

單是畫得好看滿足不了趙平國,“我們土家族的歷史,連當?shù)厝硕疾惶?,之前我也寫了一些書介紹,但看的人很少,那為什么不用畫的方式表現(xiàn)呢?!?/p>

他把記錄并發(fā)揚土家族文化作為烙畫的發(fā)展方向。趙平國最先畫的是一組土司王畫像,沒有圖片與畫像作為參照,一切都需要他自己摸索。

土司是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部族頭目,他找到田氏土司的后人,觀察他們的容貌特征,通過這條延續(xù)下來的血脈,反向推測土司的長相。每代土司留下的線索不多,他又去翻了所有可能有記載土司事跡的書,在縣志上找描述他們性格特質的句子。土司特點不同,或擅漢學詩詞,或驍勇善戰(zhàn),趙平國相信“相由心生”,了解土司的事跡對畫像有幫助。同時,他還根據(jù)土司王所在的不同時代,加上當時土家族所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來勾畫土司的衣著細節(jié),立求形象貼近真實。

從有歷史記載且受到朝廷認可的第一位土司王開始,趙平國用了半年時間,畫了20張土司像,現(xiàn)在到恩施土司城去,看到的歷代土司王烙畫就出自趙平國之手。這一系列土司烙畫也得到了重視,除土司城外,都被州博物館收藏。

 

10年文化尋訪

曾有10年時間,趙平國抱著本子上山下鄉(xiāng)拜訪匠人,記錄山歌歌詞和民間故事。攝像機出現(xiàn)以后,他借了一個扛上山,過年下大雪,步行幾十里山路,拍恩施儺戲。

傳統(tǒng)儺戲是喪葬文化的藝術結晶,為賓客們打發(fā)紅白事當晚的漫漫長夜。趙平國在鏡頭后足足聽了一夜,“7點鐘開始演,演到第二天早上8點鐘”,儺戲藝人還在繼續(xù),他卻已經撐不住了。

儺戲演出的12人如今只余下一人,完整的班子不再存在,冗長的表演也在商業(yè)化的標準下時間銳減。趙平國當時的影像記錄,成為了不可再現(xiàn)的資料。

上百萬字的文字資料和一千多分鐘的錄像資料不僅促成了數(shù)篇論文和《鶴峰儺愿戲》等著作,儺戲中的“耍?!钡任枳艘厕D化成了他的創(chuàng)作素材。

在研究地方柳子戲時,他還根據(jù)柳子戲創(chuàng)始人土司夫人的凄婉經歷創(chuàng)作了《阿玉吹簫》的烙畫,這幅絲絹烙畫在12年上海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獎。

優(yōu)秀的繪畫功底加上深厚的文化積淀,在趙平國看來,是做好烙畫的基礎。三年前,他來到女兒城開辦工作室,作品大獲好評,全國各地的游客來此交流、買畫,有時還邀請他外出參展。

工作室的墻壁上掛著非遺傳承的牌子,對于非遺保護,他覺得,有些技藝會隨著時代的變化消失,被時代淘汰,這是無可奈何的變化。

相識的一位老藝人曾要求兒子從城市回來繼承竹編手藝,但兒子拒絕了,因為沒有錢途可言。老藝人過世后,一身手藝也失傳了?!斑@個時代就是這樣的,大工業(yè)環(huán)境下發(fā)展手工藝,有時候是致命的”。

自己的烙畫也面臨傳承問題。徒弟跟他學藝沒工資,能堅持下去的不多,讓他滿意的只有一兩個。他希望,在這方面能得到國家的幫助。如果學習傳統(tǒng)技藝期間,能夠拿到國家的補助或工資,或者開辦職業(yè)學校,傳承就能安心進行了。 

年輕時有過的種種愛好,現(xiàn)在趙平國都慢慢放下了,他選擇把有限的精力在晚年全部投入烙畫,“畫畫的時候經常用腦,腦筋不會僵化,畫大幅作品的時候要站起來,也是鍛煉身體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這個東西讓我感覺我還有價值。”

從事文化工作的日子里,趙平國認識了不少“民族文化的守望者”,“有這么一批人,就是不要什么報酬,無怨無悔。他們研究民族歷史,把自己的畢生精力、老來的閑余時間都用在這里面了。” 他覺得,其實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民族文化的守望者,這樣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生生不息傳下去,自己也是其中一員。

以畫傳承民族文化的人不算多,“我用畫畫這種形式和他們配合,更方便人們了解我們的文化”,“你說我們要什么很大的抱負,也沒這個愿望,只是說很多東西,我們這代人不去記錄,以后的人就不知道了,我們要留一個痕跡?!?/p>

網(wǎng)友評論

用戶名:
你的評論:

   
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17期 總第817期
出版時間:2024年12月23日
 
?2004-2022 廣東南方數(shù)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3019428號-3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
聯(lián)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