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慈感寺的居民王根生剛過完66周歲生日。他張羅了一桌好菜,邀請住了幾十年的老鄰居們一起聚聚。第二天,慈感寺地塊舊城區(qū)改造項目啟動簽約。像他這樣的五百余戶居民,即將告別這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
慈感寺地塊因原建有慈感寺而得名,后來寺廟未能保留下來,地名則沿用至今。這里的老式建筑大多建于清末及民國時期,承載了很多老湖州人兒時的記憶;但也因房屋密集陳舊,居住設(shè)施簡陋,被很多人戲稱為城中心的“貧民窟”。與繁華的現(xiàn)代街區(qū)相比,這里更像是城市的B面,在橘色暖光下,保留著老湖州原始的煙火氣和人情味。
在慈感寺7號住了35年,王根生對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有感情。“之前女兒接我去享清福,但是沒多久,我又逃回來了。”相比三環(huán)以外的新小區(qū),王根生更喜歡這里的老房子,雖然頗有些破舊,但是住得自由,鄰居們相處得好,出門就有人說話。公園、菜場與醫(yī)院走兩分鐘就到,生活十分便利?!耙郧耙律呀帧⑿∥鹘峙f城改造時,大家是踮著腳尖盼啥辰光輪到我們。真等到這一天,又突然舍不得了。”得知慈感寺地塊納入舊城區(qū)改造時,王根生與街坊們心情激動又有些不舍。
慈感寺7號位于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湖州三絕之一的“橋里橋”——潮音橋——東堍?!耙郧斑@里可是中心地段,過了潮音橋,就是繁華的南街。餛飩店、裁縫店、油醬店、縫衣鋪還有潮音大廈,頂是鬧猛!”
上世紀(jì)80年代,慈感寺7號住了十多戶人家,好不熱鬧。女人們經(jīng)常搬著凳子坐在巷口,吹著穿堂風(fēng),一邊摘菜一邊聊著家長里短;男人們則喜歡在傍晚時三兩一桌,喝著小酒侃大山;孩子們成群結(jié)隊,在巷子里瘋跑,在夏夜的潮音橋畔聽老人搖著蒲扇講著潮音渡與啞巴船夫的傳說。
“老房子,人情味很重?!蓖醺貞洠菚r候都是一家蝸居在二三十平的老房子里,不少人家廚房共用,進(jìn)進(jìn)出出都要熱情地打聲招呼。這里家家戶戶吃喝拉撒、家長里短,幾乎沒有秘密可言,但是鄰里情誼格外密切。
誰家炒菜沒了鹽,跑隔壁人家拿點就是,要燒好吃的總要多準(zhǔn)備些,順手給左鄰右舍都送去一點。如若哪家需要幫忙,只要喊一聲街坊們都會跑過來搭把手。當(dāng)然矛盾也總是有的,但就像電影《愛情神話》里的老白和老烏那樣,或許今天還在鬧別扭,過幾天就一笑泯恩仇了。
三十多年來,隨著老房子里的老人們相繼離世,幼時在這里嬉戲的孩童也已長大成家并早早搬離,慈感寺7號的“原住民”只剩下寥寥數(shù)家。其實,很多居民有條件搬到更好的房子住,可大多都不舍得搬走。也有一部分人是離開后又搬回來的,王根生就是其中之一。
9年前,王根生在一場重病中永久失聲,只能依靠紙、筆與人交流。出院后,他回到了慈感寺,開始了每天喝茶、種花、養(yǎng)魚、遛彎的慢節(jié)奏生活?!傲粝聛淼?,大多是像我這個歲數(shù)的。無論去到多遠(yuǎn)的別處,最后總會飛回家園?!?/p>
“然而人情味有了,尊嚴(yán)卻少了幾分。”王根生坦言,由于建筑年代久遠(yuǎn),慈感寺的老房子已無法滿足居民的生活起居。居民們盼望著舊改,老房子也盼著重獲新生。早幾個月前,慈感寺地塊舊城改造的通知一出來,已有不少居民提前忙著搬家。
“現(xiàn)在很多居民都已搬走,我們再呆一呆,多望一望。不過也快了,總要搬的。以后這里改造好了,再約大伙兒一起回來看看。”